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IP属地:四川成都
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香港中醫數智化,提供智能體定制與全方位營銷解決方案。
随着心理健康认知的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继而慢慢释放出来,市场潜力巨大。心理健康产业与创新技术的融合也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科技创新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进入这一赛道,为心理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技术融合形式、新的数据源、新的应用模式。
研究范围及产业背景
心理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同躯体健康相对应,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包含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五大维度。从医学诊断的角度,当心理状态异常且有病理症状时,则称作精神障碍。根据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精神障碍可分为16大类,如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
心理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研究范畴:依据疾病严重程度与人群需求级别,心理健康应用领域可分为情绪调节、心理咨询,以及精神诊疗。
心理健康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期:进入国家规划,信息技术受到重视
我国心理健康产业初期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蓄力于人才培养。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相关的政策体系及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心理健康产业得到自上而下的扶持和助力。借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势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心理健康防治逐步融合,并得到政策和资本的支持。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使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激增,也提高了公众对线上医疗等科技创新的接受度。
需求释放:疫后全球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机会较大
全球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全球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据《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心理疾病患病 人数近十亿。国内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严峻,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显示,我国居民终生任意精神疾病(除老年期痴呆)的加权终身患病率为16.6%。相比之下,据IDF显示,2021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仅10.4%。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其中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患病人数显著增加。
国民心理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0年有94%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 ,比12年前提高6.1个百分点,说明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认知基础。
供给不足:产业发展受困于人才与资源不足,科技创新有其必要性
中国心理健康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心理学专业本硕博毕业生远少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时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培养能力有限,据2022年9 月数据,国内仅有23所高校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排名前1%,其中最高排位北京大学仅位于全球第225名。
相比发达或高收入国家,我国精神卫生诊疗资源同样有一定差距,精神科医护人员、设施数量、资金投入都相对不足,加之公众认知、社会偏见等观念影响,患者就诊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不高,导致仅有少数精神疾病患者接受过治疗。心理健康产业发展受困于供给能力不足,客观上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机会。
政策驱动:国家政策密集出台,逐步具化引导技术与心理健康深度融合
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国家战略关注,相关政策从宏观指导逐步细化为平台与机构的建设、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相关规范等。其中使用新兴技术手段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中央政策中被多次提到。
资本关注:整体较为分散,企业需寻求疫后持续可行的商业模式
近十年,国内资本一直在关注心理健康领域,但规模上数量少、金额小,当前获得融资的企业多集中在靠前的轮次,资本多点尝试,产业发展先发优势不明显。借势2015年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海外心理健康赛道的起步,国内相关投资随之增长并出现小高峰,但此后产业内仍在探索可持续的业务模式,资本投入没有明显增长。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带来的经济冲击让资本更趋冷静,但公众对心理健康关注的提升、对免费心理热线等公益服务的需求,为实力较强的心理健康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吸引投资出现新的上扬趋势,随着疫情防控逐步常态化,企业需要在流量引入之后进一步寻找持续可行的商业模式。
资本关注:数字化平台与技术驱动型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2021年至今,心理健康领域共有34起投资事件,涉及25家企业,包含技术驱动的系统研发商、细分病种干预平台、数字化医疗平台、泛心理服务品牌等,其中多数企业的业务都与科技创新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其中壹点灵、昭阳医生、好心情、简单心理获超亿元融资,多家企业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获得连续融资,可以看出资本偏向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心理数字化平台以及科技实力较强的技术驱动型企业。
学术研究:心理健康科技创新研究热度逐年提升,数字系统成果显著
随着后疫情时代全球心理需求不断攀升,心理健康领域积极寻求更高效、科学、智能的方法手段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相关学术研究与日俱增。据PubMed数据库,全球学界对心理健康科技创新的研究热度逐年提升。随着2018年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爆发期,学界随之加快步伐寻求新兴技术与心理健康医疗服务的结合点,2019年研究成果明显大幅增加。
近五年来,从科技角度切入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呈新兴态势。其中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心理评估、咨询等数字系统研究成果较多;虚拟现实技术与脑机接口技术在心理健康的应用场景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科技支撑:新兴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应用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推动了心理健康产业传统主体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促进形成诊前咨询、诊中诊疗、诊后康复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预防等大健康生态深度融合系统。截至2022年,心理健康产业持有专利信息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三分之一,心理健康产业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较高。
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的发展为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心理机器人、以VR/AR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精神压力症、焦虑障碍和恐惧症等。企业、科研机构等也在不断探究创新科技与心理健康诊疗应用场景的结合。从“科技+心理”专利申请数量来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心理健康诊疗结合的企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心理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应用分析
心理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矩阵
下图为心理健康产业应用场景与技术融合得出的功能模块,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AI)、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即Virtual Reality 和 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虚拟现实技术) 、脑机接口技术提炼出心理健康产业主流技术融合形式,分别为:面部情绪识别、语音情绪识别、心理聊天机器人、虚拟现实暴露疗法、脑机交互情绪识别和数字疗法。
数据获取创新:来源多维化、测量精准化、手段私密高效化
获取客观、真实、有效的数据是心理筛查、诊断和干预的基础。传统心理学以自我报告法为主来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量表、过往案例,存在主观性偏差、受制于测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开销大、难以规模化等不足。借助技术手段与设备获取心理数据已成为趋势,其中移动端获取的数据覆盖人群广、设备依赖低、私密性高,设备端获取的数据则覆盖人群较低、易产生对抗性,但在专业人员辅助使用下客观性、准确性高。心理健康领域数据层的创新结合移动端、设备端、人工三方多维度、多场景获取数据。
新数据来源于不同场景,基于临床进行多中心实验,通过算法清洗、测算,再基于行业内的新标准工具做锚定。新兴技术运用可以使得数据来源更多维、测量更精准、收集手段更私密高效以及数据结构化。
以下是报告节选正文内容:
使用道具 举报
年费VIP会员
星球主VIP
158
发布
-7
评论
190
积分
714
经验值
0
心情
2
粉丝
关注
好友
小豆星球微信服务号
© 2021 - 2024 XDHLH.COM&XBEANAI.COM   Powered by 金果AI!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川B2-20220560 药品/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川(备)-非经营性-2022-0004号 川蓉药监械经营备 20223934号
粤ICP备2021116659号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