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技艺,是我国几千年来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通过口手相传,传承至今。我们用到疗效可靠的中药,实际上是经过了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多种流程制作而成,制作的这一过程就叫做中药炮制技艺。
胡昌江,是国家级非遗——中医炮制技艺传承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与中药炮制结缘,46年来,干科研、干临床,他从未停止“中药炮制技艺”的脚步,用坚守和热情书写了“一方一法”的故事。
46年“匠心”坚守传统技艺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收录的方中,就已经包括了净制、切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我国中药炮制技术逐渐出现了四个流派,而四川就是其中一派。
川派中药炮制的历史悠久。据成都档案馆的资料,1910年,四川就已经构成了医、药前店后坊的格局。胡昌江也说,自己的老师徐楚江教授13岁就进中药店当徒弟,白天跟师傅看门诊,晚上帮着切药、炒药、认药。
“川派炮制有一大特色:不只是炮制技艺,更要在临床上体现炮制后的功效。”而如今,在四川,懂炮制又懂临床的中医恐怕只有胡昌江一人。
1972年,胡昌江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中药炮制时,也曾犹豫。“当时想,炒一辈子药有什么出息呢,但是后来通过对炮制的接触、老师的讲解、自己的体会,就慢慢喜欢上了这门课。”胡昌江说,从1975年毕业到现在,从事中药炮制已经整整46年。
用药不知炮制,如辨证不知阴阳
“古人很有智慧,比如,炮制理论中的‘生升熟降’。萝卜籽,没有炒制的,作用是吐风痰,属升,炒制后的,作用是消食化痰,属降。是否炮制,区别很大。”胡昌江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加上他认为这门学科值得研究,就坚持了下来。
中药炮制绝不是一门轻松的技艺,比如有名的清宁片,需经武火蒸煮、烘干、晾干等炮制而成,工序复杂。中药炮制也绝不是一门追名逐利的技艺,不会有像西药研发一样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一门少有成就感的技艺,炮制者身在幕后,不会得到像医生一样的成就感和患者的认可。
哪怕是这样,胡昌江还是一直坚持中药炮制,他认为,“临床用药如果不懂得炮制,就有如辨证施治不知阴阳。学习炮制能让医生了解中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潜心研究助中医飘扬过海
近年来,中药炮制与中医脱节。“比如大黄,一般医生只知道生大黄、制大黄,不知道的是:制大黄又分为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在四川还有九制大黄、十五制大黄、二十四制大黄。每一种炮制品,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用于实热便秘;酒大黄,泻下作用稍缓,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醋大黄以消积化瘀为主;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胡昌江认为中医、中药应是一个整体。
为了让更多中医生了解中药炮制技艺,胡昌江在多年工作经验中,琢磨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撰写成了《临床中药炮制学》一书。
《临床中药炮制学》于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于近期再版。这本书第一次出版就受到了国外中医爱好者的欢迎,两名汉学家经过三年的翻译,终于将该书翻译为德文。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医药打开世界医药宝库的钥匙、中医药走向一带一路的敲门砖。
挽救“濒危”技术觅传承人才
10多年来,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胡昌江,一直积极从事中药炮制教学。“为了把中医炮制学传承下去,我开了选修课,非常受学生欢迎。”
但是多年坚持教学下来,胡昌江依然觉得川派中药炮制技艺传承有些严峻。“现在愿意学这门技艺的人不多了,最近我退休后,教研室只剩6人还在中药炮制界,多数人已经转变了研究方向,志不在此。”
为了拯救炮制学科,2019年,胡昌江找到了3名徒弟。“我会像我老师努力教我一样,把终身所学——炮制和临床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他对传承者的要求很简单,第一要人品好,第二要沉得下心,第三要具有医德,始终不能忘记行医初心。
徒弟眼中:他为后辈树立了标杆
今年29岁、来自四川省绵阳的陈志敏是胡昌江的三名徒弟之一,学习炮制技艺刻苦努力。他说,学习中药炮制完全出于兴趣。
对于自己的学习,陈志敏有着清晰的认识,“自己还缺乏中药炮制临床运用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何将传承与创新最有效的结合、如何进行炮制原理研究(如醋制入肝、盐制入肾等理论研究),也是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但是,他认为,由于发自内心喜欢这门学科,所以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一种磨练。
从本科接触中药炮制,再到硕士、博士直至现在,陈志敏跟随胡昌江教授系统学习中药炮制已有7、8年的时间。他深深感受到了胡昌江教授的用心,“胡老师呵护学生、始终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着热情和信念,这种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也为后辈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