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固生堂在港交所主板敲锣上市,招股价为25.8港元至29港元,截至北京时间09点44分,时价32.05港元,比开盘价29港元涨10.52%,最高涨幅18.10%,现市值73.84亿港元。
固生堂是中国首家上市的中医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目前在全国11个城市内开设有42家国医馆,年门诊量近两百万人次。招股书显示,作为一家中医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固生堂通过线下医疗机构及在线医疗健康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中医医疗健康服务及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医疗健康管理需求。
固生堂此番上市可以看见国家大力鼓励中医发展的态度,这也将给中医行业内正在等待投融资或IPO上市的机构释放了利好信号。
01|十年顺势而为,一朝赴港敲钟
“和”于势,创始人涂志亮这样总结固生堂上市之前的成长路。
2010年,张悟本借中医养生行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让涂志亮感受到了国民对中医的强烈需求,就连他自己生病,也是通过中医治疗。而在当时,基层缺乏正规且有疗效的中医诊所机构,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涂志亮“想干一件对社会、对行业、对家庭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于是,固生堂落地创立。
尽管站在了中医市场需求的形势风口上,也有被称为“中医学界泰斗”的岳父李政木和曾任财富500强公司亚太区总裁的恩师王荣光的鼎力相助,但是创业并非易事,涂志亮起初也未能找到合适的中医馆标准化和规模化路线。
先为银行集团提供会员服务,之后再开实体会所,这种经营模式在固生堂首家门店正式营业的次月带来了100万会员卡的销售收入,但因没有持续增长动力,最终会员卡转换率不足40%,涂志亮团队只得另辟蹊径。
老百姓看中医,认准的还是人。2012年秋,固生堂创始团队确定了以名中医门诊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打算借助口碑传播,建立患者高度认同的中医品牌。
2014年,中医界的顺风也吹了起来。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等政策,释放出鼓励发展中医产业的信号,明确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层社区中医健康服务产业。
顺势而为的涂志亮团队凭借这股东风扶摇直上,此后三年间,固生堂共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17亿元,成为中医行业独角兽。
公开资料显示,注资成为固生堂的股东中,既有以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也有海外资本如NEA、富达、美国史带等,集团管理层和专家亦共同持股,固生堂成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跨入“准国家队”行列。
2017年,涂志亮不单获得了10.1亿元的D轮融资,也靠“中医合伙人”制度做稳了固生堂的底盘。2018年间,固生堂集团专家人数达3480位,省市级以上的名医有134位,门诊量高达690万人次,顾客回头率为50.9%。
之后便是大举扩张,在做大做强广东大本营的同时,固生堂又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国医馆,截至目前,固生堂已有42家分院,覆盖全国11个城市。
2020年2月,正值疫情猛烈之时,涂志亮选择拥抱互联网,他在致中坚管理层的信中写道,“如果还眷恋于现在这种纯线下连锁诊疗模式,可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可能被时代抛弃!”因此,固生堂再度借势,调整战略,整合线下医疗机构,升级新中医OMO(线上并线下)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期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场景健康管理。
资本与互联网,成为固生堂起飞的双翼。2020年的固生堂转危机为机遇,逆势上扬,实现业绩高速增长,互联网线上诊疗营收近1亿元,并全面实现同期正增长。
今年,是固生堂成立的第十一年,涂志亮团队赴港上市。
02|复合年增长12.9%营收,门店+人才标准化复制
像管理企业一样,涂志亮和他的团队建立起标准化的中医馆运营体系、产品供应链、病人信息管理系统,这与传统的依赖个体特色的中医馆截然不同。标准化作业带来更强的扩张效果,固生堂将门店复制粘贴至各大新城市。
依靠自建、并购、共建医馆的方式,同时采用合伙人制度吸引有名的老中医入驻,固生堂快速实现业务增长并吸引资本入局。在资本的加持下,又进一步提升扩张能力。
得益于其战略性收购医馆进行区域扩张的商业路径,固生堂的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复合年增长率为12.9%,同时积累下接近两百万体量的客户群体,并且用户黏性极高,整体回购率在2021年高达68.2%。
从2018年收入约7.26亿 元,到2020年收入约9.25亿元,固生堂近年的总营收一路飙升。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间,不少诊所和民营医院停诊,甚至关门转让的情况下,固生堂积极开展线上业务,整体营收不但没有锐减,反而实现3.3%的增长。
目前,固生堂的营收来自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和医疗健康产品销售这两大板块。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即疾病诊疗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该板块收入占总营收95%以上;医疗健康产品则主要是冬虫夏草等贵细药材,以及复方阿胶浆等营养保健品,该板块收入约占3.5%。营收重心落在了基础诊疗上,体现固生堂赖以成名的“以名中医门诊为核心”的商业理念。
名老中医,始终是固生堂的核心资源。固生堂用于聘请医师的薪酬、福利、股份等的人力资源成本几乎占总销售成本的半壁江山,并且逐年微增,从2018年约2.1亿支出增长至2020年2.6亿元支出。
人力资源成本一直是诊所行业的主要支出,给医师团队的薪资高了,会直接影响诊所利润,给低了,往往留不住人才。
优秀的中医师总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招聘、留存优秀中医师的难题,固生堂名下医馆采用“合伙人”制度,合伙医生需要服务至少5年,主要有4个“3”规则:
1. 新开的单店开放30%的股权接受合伙医生的入资,余下固生堂占70%。 2. 每人最低投资金额30万元,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3. 除去挂号费收益,每家单店营收超过3000万元时,第二年按投资比率奖金分红。 4. 合伙时间8年,最高年化收益可达300%,预期回报8到10倍。
邀请名老中医合作,以单店参股的形式成为医馆合伙人,并成立名医工作室,将医生的利益和单店医馆利益进行深度捆绑,借此激励和留住优秀医师;同时与综合医院、高校合作,培育青年医师作为储备军,这是固生堂打出的组合拳。
中医诊所要想持续扩张,人才团队就得实现可复制化。固生堂优势依然是以名老中医为主,不过名医数量有限,培育青年医师,给青年医师倾斜更多资源,不失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03|利好信号现已释放,中医发展来日可期
在同行看来,固生堂就像中医诊所界的一条鲶鱼,以极具扩张性的姿态朝着中医现代化的方向游动前进,同时,也不断刺激着同行们在中医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一起思变、求索。
引进资本是手段而非目的,正如涂志亮上市之前所说,“中医药振兴发展,既要善于发挥资本的作用,又要平衡好资本的商业利益诉求与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之间的关系。”固生堂作为“中医馆第一股”在港敲钟上市,对于中医诊疗服务领域无疑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赴港IPO上市的医疗服务企业越来越多。从上市数量看,互联网医疗平台、眼科、医美等专科领域最为火爆,在中医药领域,培力集团農本方也抢先打开了市场前景,而在中医服务领域,此前是一片空白。
疫情加速了洗牌期,“内卷”越来越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和国医馆将近7万家,平均单店年营业额不足200万,且90%处在亏损状态。患者引流难、供应链能力弱、专家资源匮乏……困难重重阻碍了中医馆发展的步伐。固生堂跑去港市“把脉”,是否意味着疫情后中医馆行业的变革机遇此出现?
今年政策风向变动频繁,加上共同富裕大方向的全面深化推进,资本市场对严肃医疗、全科类的投资都逐渐偏向保守态度,连锁中医品牌固生堂能够上市,无疑是对后面排队等待投融资或IPO上市的同类机构释放了利好信号。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固生堂的上市绝不会是“特例”,随着大环境的推动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未来在IPO市场上还将出现诸多以中医服务为宗旨的新型企业。
上市对于医疗服务企业来说,还远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市场增量空间仍然有余。
这些年来,中医服务机构融资并不多。连锁中医君和堂现已历经四轮融资,总额近2亿元;中医执业培训平台金华佗获千万级A轮融资;去年8月,专注于中医上门推拿等健康管理业务的O2O中医按摩平台“宜生到家”也获得亿元B轮融资。
中医的全面大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尽管此前以全科诊疗为主的中医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固生堂的敲钟上市无疑给中医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民营中医馆的发展形式上和思路上,提供了新的借鉴。
此外,行业未来还将朝着更为细分的方向发展,在中医专科领域很有可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例如中医慢病(天衡医疗)、中医外治(沁园春)、中医脊柱矫正、中医美容、中医生殖等领域。中医专科更具有消费属性,也更容易复制,未来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